山东女子造出“天眼导弹”,突破中国导弹50年难关,坐拥26项专利

你的位置:快三顶尖选手视频 > 新闻动态 > 山东女子造出“天眼导弹”,突破中国导弹50年难关,坐拥26项专利
山东女子造出“天眼导弹”,突破中国导弹50年难关,坐拥26项专利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6:37    点击次数:133

说到导弹,很多人想到的都是大国重器。然而,导弹技术的研究并非易事,尤其是对中国来说,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,导弹的精准度问题就像一道巨大的障碍,挡在了国防现代化的路上。

这道墙横亘了五十年,直到有一天,一位来自山东的年轻女孩突破了这个瓶颈。她不仅帮助中国研制出了被誉为“天眼导弹”的精确制导系统,还一举获得了26项专利。

2019年5月13日,新华网发布了一篇文章,将她誉为“打造导弹最强‘大脑’”。那么,这位引领中国导弹技术突破的科学家究竟是谁呢?她又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?

展开剩余81%

她就是魏诗卉。魏诗卉出生在一个具有深厚“家国情怀”的红色家庭。她的外公是新中国早期支援西北建设的军工专家,曾背着行囊扎根大西北,几十年如一日,工作在荒滩上的临时实验室。父亲也曾是空军飞行员。正是在这样一个家庭氛围中,魏诗卉从小便对国防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
高考时,她报考了海军大连舰艇学院,立志走上一条与外公、父亲相似的道路——用技术为国家的国防贡献力量。在学校里,魏诗卉以刻苦著称。周末,其他同学可能去逛街,她却泡在实验室拆装机甲零件;晚上宿舍熄灯后,她仍然抱着工程力学课本,在走廊灯下默默钻研。就是这样不懈的坚持,让她在七年时间里完成了本硕连读,并打下了扎实的机械设计、电子工程基础。

本来她打算沿着海军工程的方向继续深造,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彻底改变了她的职业方向。有一天,她在学校资料室里看到了一些关于海湾战争的纪实资料,意识到精准制导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。她发现,尽管当时我国导弹技术取得了一些进展,但在精度上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。她深知,“强国先强军”并非空话,若军工科技无法跟上,国家的安全将少了一块重要屏障。

从那一刻起,魏诗卉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——转攻导弹领域,前往火箭军工程大学读博士,专攻导航、制导与控制技术。在博士阶段,魏诗卉的第一个课题便是关于导弹精度的评定。

通过大量查阅历史资料,她得知,我国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涉足导弹领域,但由于技术落后,导弹的精准度经常受制于外部环境的干扰。即使微小的气流变化、地球自转、温度变化等因素,都可能让导弹偏离目标。而在导弹制导的核心技术上,中国长期依赖进口设备,难以自主调整和优化。

这段历史让魏诗卉深感焦虑,她决心突破这一瓶颈,让中国的导弹能够实现“指哪儿打哪儿”。自那以后,魏诗卉几乎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,结合她在海军工程学到的知识和导弹制导技术,进行反复推演、建模。

有一天凌晨,她正在整理大量的弹道数据时,突然灵机一动,想到了一个可能的解决办法:利用椭圆轨迹来修正导弹飞行中的偏差,类似于给导弹装上“天眼”,让它在飞行过程中实时捕捉外界的干扰,并通过控制系统进行调整。这个想法看似简单,但实际上,要实现它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和复杂的计算。

为此,魏诗卉和她的团队日以继夜地工作,连续三个月泡在实验室,日常只靠泡面和面包充饥。虽然高强度的工作让她的身体接近崩溃,有一次她在调试模拟系统时突然晕倒,但她依然坚持回到实验室。最终,她和团队的努力没有白费,他们成功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。

当魏诗卉将最终的测试数据交给导师时,导师反复看了好几遍,激动得无法言表。导师告诉她,她的椭圆轨迹理论解决了中国导弹精度上的重大难题,突破了五十年的技术瓶颈。

从那时起,魏诗卉继续在科研道路上前行,她参与了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,使导弹制导技术的精度再上新台阶,手中已积累了26项专利。尽管许多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曾邀请她前往,以优厚的薪酬和绿卡吸引她,但她始终婉拒,坚决选择留在祖国,继续为国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如今,魏诗卉依然在军工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前行。她的故事证明了一个道理:只要心中有为国为民的信念,并且拥有不屈不挠的韧劲,任何人都能在自己所在的领域闯出一片天地。

发布于:天津市